当前位置:天气快报 >天气新闻
2011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罕见旱灾让长江沿线诸省市慌了阵脚。千湖之省湖北千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洪湖超七成养殖户绝收,江西鄱阳湖变身草原……
而在往年五月,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进行紧张防汛。“十年九涝”的历史经验让各省在这次旱灾面前吃了大亏。
遭遇如此大旱,异常天气现象可谓“祸首”。但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而这更值得我们反思。
湖北旱灾致989万人受灾 水库有效蓄水用完
去年秋末以来,湖北省降水异常偏少,全省出现持续干旱。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
湖南大旱殃及680万亩良田 66万人“喊渴”
今年以来(截至5月24日),湖南累计平均降雨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五成,为建国以来同期降雨最少年份。受此影响,湖南大部分地区发生干旱,特别是岳阳、常德、益阳等6市州受旱严重。干旱高峰期(19日)湖南共有87个县(市、区)受旱,82万人、1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江苏大湖水面都在缩小 河流水质下降频现死鱼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今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江西33万人饮水困难 80万人奋力抗旱
原本处于春夏多雨季节的江西,却遭遇历史罕见旱情。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目前,江西省有57个县(市、区)出现轻度以上干旱,其中19个县(市、区)出现重度干旱,14个县(市、区)出现特旱。全省已栽早稻受旱面积达533万亩,140多万亩中稻无水泡田翻耕。
安徽省遭遇近50年来罕见秋冬春连旱
去秋以来,安徽省大部分地区连续8个月降水偏少,较常年偏少5成,为1961年以来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安徽省出现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目前,安徽省有2000万亩面临供水困难或在地农作物受旱,148万亩早稻缺水,少数地方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
贵州局地旱情急 降水较常年偏少5成以上
截至今年5月初,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5成以上,其中省之东部大部地区及西南部局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68岁老太陈明淑说,活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遭遇这么严重的春旱。
镜头直击“大旱”
镜头1:鄱阳湖变身大草原
2011年5月底,一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画面中,绿油油的草甸一望无际,微风吹拂下,跌宕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澜,一浪追着一浪。草地上,一个人背对镜头,正眺望着远方。
如果您以为这是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那就错了。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这是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中心区,图片上的人物是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的村民万长柱,他愁苦地望着自己承包的已经干涸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湖草已长到一尺多高,投资100多万元买的鱼苗损失殆尽。
镜头2:洪湖不见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的正是“鱼米之乡”洪湖。如今,“浪打浪”的怡人景象被满湖的泥浆替代,特大干旱早已使渔民们世世代代引以为豪的洪湖干的底朝天。《图片故事:小船行进在洪湖的泥浆中》这组高清图显示的是2011年6月1日,湖北省洪湖市渔业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宝勇的小队给住在湖中的10多名留守渔民送补给的艰难场景。
小队的木制机动小渔船沿着湖沟艰难地行进,不时可听到船底刮擦湖底发出的刺耳声音。离留守人员居住地只有最后一公里时,小船已完全行进在泥浆之中。离的只有数十米时,便再也不能前进,留守人员只能推着更小的木船前来领取物资。
“天灾?”or“人祸?”
原因1:天灾
据中国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段丽介绍,这次干旱具有降雨严重偏少、持续时间长、干旱区集中、入汛前受旱等特点。
专家表示,降雨异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2011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持续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尤其是4月份以来,该地区降雨过程明显偏少,与同期相比偏少五至八成。
“此时正是南方春耕、用水增多的时候,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也加剧了旱情。”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的确非常反常,在常年的4至5月降水开始增多,并逐步进入明显多雨期。
原因2:人祸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分析,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不通的现状也是原因之一。抗旱提灌设备的老化,使抗旱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一边是日渐严峻的旱情,一边却是江边人“要不来”长江水的尴尬。有水利专家彼时伤心地说:“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武汉市区域长江沿线的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一座万城闸的引水量只到当初设计流量的五分之一。
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湖北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万多处,九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而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有的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
在水利设施“不给力”的同时,河道湖泊资源的超强度利用也在为旱情发展“推波助澜”。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给抗旱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