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快报 >天气新闻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发现了一个墓葬群,发掘了100多座时间涵盖战国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铜器在内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研究所组织公众来到考古现场参观。
“你们是怎么知道这里有古代墓葬的?”“这个墓葬的主人会是什么身份,会不会是个大官?”……直击考古现场,参观的市民们倍感神奇,原来脚下的土地里还埋藏了这么多的秘密……
百余座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铜器
今年2月起,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开福区伍家岭某工地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调查中发现一批古代墓葬和水井。经过系统的发掘,到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至明清时期墓葬150余座,少量古代水井和一处建筑基址,已发掘墓葬100余座,出土大量包括陶器、铜器在内的珍贵文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墓?感觉就像是挖到了现在的明阳山一样。”一位在现场参观的市民好奇地问道。“这是因为长沙的城区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时,这里并不是市中心,而是属于郊区。”长沙市文物考占研究所工作人员孙明介绍,而且此处地势相对较高,又距离湘江不远,符合“背山面水”的标准,选择此处作为墓葬区,便也不足为奇了。
战国至西汉墓最多,年代不同各有特点
在已经发掘完毕的100余座墓葬中,工作人员选择了几种典型的,向参观的公众们介绍。
其中,占比最多的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墓葬,有60余座,均为中小型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为直壁、平底,随葬器物以仿铜陶礼器为主,鼎、盒、壶组合最为常见,个别墓葬随葬有铜剑、铜镜、琉璃璧以及泥“郢称”等。
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10余座,墓葬形制包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两种,墓葬规模较小,个别墓葬出土有少量青瓷碗、青瓷罐以及“开元通宝”铜钱等。“这条沟是用来排水的吗?这还真有讲究呢。”在考古现场,参观的市民们看到南朝砖室墓中砖砌的排水沟,啧啧称奇。
此外,明清时期墓葬有20余座,均为小型的长条形土坑竖穴墓,南北向并列分布,个别墓葬底部残存少量棺板,随葬品较少。
焦点
六处夫妻合葬墓市民最感兴趣
而参观的市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该区域中发现的夫妻合葬墓。“夫妻合葬墓是我们平时在考古中发现得比较少的,不过在这一片区域,目前就已经发现了六处。”孙明介绍。
在工地现场,考古工作人员正对其中一处合葬墓进行发掘。和其他几处一样,这也是属于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一组,墓葬形制、大小相近,并列分布。
看着面前两个并排的墓坑,有参观公众问道,“这怎么知道是夫妻合葬墓呢,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兄弟合葬墓?”孙明解释道,首先这应当是合葬墓,否则墓坑不会排列得如此整齐。其次应当是夫妻合葬,这主要是从距离来判断。两个墓坑相距仅为1米左右,如果是兄弟合葬,不会如此靠近。
孙明介绍,这几处合葬墓的随葬品多放置于墓室底部一侧,个别墓葬随葬品放置于头龛内。“这批墓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我们研究长沙地区的发展历史和古代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